印广门清法师回答敏感问题1-11(文字版合集)学习背诵专版
印广门清答“授记”问 -----敏感问题解答之一
有人问:印广法师,只有佛才能为众生授记,您怎么能为众生授记?
答:谁说只有佛才能为众生授记?佛又是怎样为众生授记的?谁说印广为众生授记了?我为谁授记了?授什么记了?怎样授记的?这些问题,应当引经据典,列举事实,说明理由。
问:见网上有说,振振有辞。
答:您是信网上的说辞,还是信佛辞、经辞、《法华经》辞?
问:当然听佛的话。那就请您开示有关“授记”方面的法理和法义,谢谢!
答:一、众生自记。
佛在《法华经》第二品明令修行人自己为自己授记:“汝等既已知……自知当作佛”(这在五分法身功德中叫解脱知见功德)。
二、佛记标准。
佛于第十品制定授记标准:“又如来灭度之后,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,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”。
三、授记程序。
《法华经》演示了“授记”的程序:《法华经》第三品中舍利弗依“佛记”标准而“自记”:“我心大欢喜……我定当作佛……教化诸菩萨”(详见《法华经》第三品第7段)。然后佛才予以“印记”并“满记”:汝“当得作佛,号曰华光如来……”(详见《法华经》第三品第9段)。
“印记”是认可当下已证罗汉乃至四十一分法身大士的菩萨果位。亦说了生脱死,亦说解脱,亦说证道,亦说分证即佛(如《法华经》第十七品第1、2两段等多处文字)。
“满记”是预示未来时空成就圆满佛、极果如来佛(如《法华经》第三品第9段汝“当得作佛,号曰华光如来……”等太多太多处)。
四、授记实质。
众生并非因授记而成就。而是因成就而对照“标准答案”,再填“授记表”,报佛认定。
《法华经》作为“红头文件”代佛认定、预先认定。为后世学人作文本考据(见二)。否则,谈何意义!
五、授记事实。
《法华经》中有20多处(皆可一一查证经典)记述了阿难等数起人众对照“佛记”标准,比照舍利弗“自记”程序而“自记”,再由佛“印记”并“满记”。印广只是把这种方式方法告诉行人,让他们自己去“对号入座”而已。
至于听经闻法当下开悟、当下成就之说。佛门八大次第(人、天、声、缘、藏、通、别、圆)中,圆顿行人,无修无证,闻法解脱,当下成佛分真。悟后进修,成佛圆满。乃教下常识,千古定论。亦是《法华》之纲,《楞严》之目,《心经》之旨,万圣共遵!又何止百分之七十、八十?经文数十处论述。尤以《法华经》第十七品与《楞严经》末页之文为最:闻法几分钟、十几分钟,无量众生解脱,低则罗汉,中则住、行、向、地,直至十地、等觉。乃至罪大恶极之犯,当下解脱!尽可查证经典。
印光祖师亦言:“法华奥典,妙冠群经。闻即往生,位齐等觉”。中国全能大儒、三不朽圣人王阳明亦说“内圣外王太简单……天下所有事情都可谦虚,唯独这事不可谦虚”。
六、印广逗教。
印广从未给任何人、授任何记,尽可查证法华信众及讲课视频、文本等。至于给那些自己印证自己已经明白一心三藏之理,又明了佛定授记原则(自记)、授记标准(一念法喜)和授记程序(先自记,后佛记),却不敢给自己授记的人,故意“授记”,以此借机解释佛说圆顿法门为什么无修无证,却能当下了生死的法理。而且,最后还向不敢、不愿、不懂、不能为自己“授记”者忏悔,乃至赔偿其误工补贴。这在佛法中叫逗机观教,世间法叫激将法、反话正说、正话反说……等等,不可机械解读,更不应该钻牛角尖,乃至明知故犯、断章取义。
印广门清答“莲华戒”之问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二
有人问:印广法师,有人批评您借弘扬法华之名,自创莲华戒。
答:1、我们先看一段经文,《法华经》第十一品:“如来不久当入涅槃,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”,“告诸大众,我灭度后谁能护持读说此经,今于佛前自说誓言”,“能于来世,读持是经,是真佛子,是诸天人,世间之眼”。
请问,莲花戒之名之实,还有什么疑义?还需要“借……名”吗?还需要“自创”吗?
2、其次,唐、宋历史上已有“莲华戒”之事。稍通佛法历史者,不足为奇!
3、就算没有经文根据,亦无祖师示法,我们受持《法华经》的人在佛前发这么个愿,犯了哪条戒规?有何佛何圣何经规定,不准后人制定莲华戒或制定任何戒律?
4、再其次,比同世间法,各单位依法制定一些适宜本单位的厂规、校规、公约……犯了什么禁忌?而莲华戒正是约束僧人和在家居士要“护国拥政爱民”。难道爱国爱民也有错?
5、戒牒明文规定:“此戒僅限于受持《法华经》者”。我们法华门人自我整肃,碍了何宗手脚?伤了哪门风水?(若系帮助指导,我们感恩戴德。若是加过追究,请示法律依据)。
印广门清答“听经闻法,当下成佛”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四
或问:印广法师,您说“听经闻法,无修无证,当下成佛”有何根据?
答:一、我不记得是否讲过“听经闻法,无修无证,当下成佛”这句话。如果讲过,也应该是在讲解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心经》的前提下讲过。所以,严谨说应该是听闻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一心三藏圆顿了义经典,无修无证,当下成就分真(分证)即佛,悟后进修无量法门,成就究竟即佛(圆满佛)。
二、至于听闻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一心三藏,无修无证,当下成佛(分真即佛或曰分证即佛)。此意是佛陀金口,祖师玉言,经典本义。印广述而不作。行人自可查证经论。
1、《法华经》第十七品第一、二两段,长达三百余言。记叙佛在讲了十几分钟的“如来寿量品”后,即授记无量大众成就分真即佛,低则罗汉、住、行,高则向、地乃至十地、等觉。短短时间内啊,谁修了?谁证了?怎么修哇?怎么证呐?人家证果了,谁说的?佛说的。
2、《法华经》第十品第二段专门宣告“又如来灭度之后,若有人闻妙法华经,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,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”。一句《法华经》,几个字而已。一念随喜,蒙佛授记。佛说的。
3、《楞严经》第五卷,佛说“是名妙莲华,金刚王宝觉。如幻三摩提,弹指超无学”,“胜净明心,本周沙界,不从人得,何藉劬劳,肯綮修证”?如幻如幻,不见人修,更非苦劳,亦非认真,他证果了。而且弹指功夫,超过四果罗汉。佛说的。
4、《楞严经》第七卷说“求最上乘,决定成佛,譬如以尘,扬于顺风,有何艰险”?圆顿法门让您成佛之易,譬如顺风吹微尘。不费吹灰之力,何谈登天之难?
5、观音菩萨在《楞严经》第六卷将无修无证的圆顿了义法门说为“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”、“不思议无作妙德”。文殊菩萨随即附和“顶礼如来藏,无漏不思议”。无作无作,妙力证妙德!观音说法,文殊信了。
6、印光大师有说“法华奥典,妙冠群经,闻即往生,位齐等觉”。印光文钞,祖师心血。归极于此,四句教诫。
7、中国儒圣,阳明心学,斩钉截铁直下肯定:内圣外王,太简单太简单!天下诸事皆可谦虚,唯有此事不可谦虚。
8、净宗掌门,大安法师。《净土宗教程》中说“净土法门,不越一念,疾超生死;不出片言,顿与圣众齐等。一念顿超,片言即证”“净土一法什么时候成就?你当下就能成就”。
以上佛、圣、高僧法语,你们都可亲去查实。
再问:众所周知,天上掉不下馅饼。成佛比登天还难。怎就无修证,当下成佛呢?
答:一、众所周知?众者几何?周知几许?也有众所不知的吧?
1、佛在《法华经》第十四品有言“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,乃至名字不可得闻”。有几人知?
2、《法华经》第二品记载,法华大会刚开场,“会中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五千人等,即从座起,礼佛而退”。
此五千人又知多少?
3、《法华经》第二品有文“若说是事”“一切世间天人”乃至“罗汉”“菩萨”“皆当惊疑”。难怪!难怪!自古以来有说“石破天惊开法华,风起云涌演楞严”。
4、《法华经》第十品,佛言:“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,已说、今说、当说,而于其中,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。药王,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,不可分布妄授与人。诸佛世尊之所守护,从昔已来,未曾显说,而此经者,如来现在,犹多怨嫉,况灭度后! ”难怪呀,佛陀早就预言在先!
5、楞严会上,佛弟阿难自始至终以佛在前四十一年所讲之方便法向佛问难。佛则衷言相告:“阿难!我说世间诸因缘相,非第一义!”(卷二),并郑重警告:“不将如来不了义说,回为己解,以误初学”(卷六)。初学!初学!要从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入门初学呀!
6、楞严会上,文殊菩萨代佛简择,将势至念佛、弥勒唯识、持地苦行、波离持戒、虚空藏禅宗等二十四位菩萨所代表的无量法门统统否定(“云何获圆通”?),而独肯观世音菩萨“归元性无二,方便有多门”,悟后进修(“闻思修入三摩地”,“顶礼如来藏,无漏不思议”)禅宗法门才能成就。倘若二十四位菩萨,皆如观世音“闻思修”入念佛、“闻思修”入唯识、“闻思修”入持戒、苦行……无量法门,岂不二十五圣并列第一!何致千年悲剧:求道者多如牛毛,得道者凤毛麟角哇!乃至将此奉为至理名言金科玉律而不可违越啊!再三劝诫,念佛等法是悟后进修、增上品位的高级法门呐,而非初学入门之道哇!
7、《楞严经》第四卷:“如来今日,普为此会,宣胜义中,真胜义性”。大乘中确有权实之分、了义与不了义之别呀(藏、通、别为权,为不了义;圆为实,为了义)!
8、《楞严经》第七卷:“将欲复真,欲真已非真真如性”。真真如可不同于真如哇。
简单列举如上,《法华经》更有二百二十二个未曾有法,是余三藏十二部经、无量法门所不共!也就是众所不知之法。但是,作为初学应该知之,必须知之呀!
二、天上掉不下馅饼,成佛确比吃饼简易。今据楞严“想升情坠”(《楞严经》卷八)之纲,譬喻当下成就之目。
1、若人出生之初,一直住于暗房,其心必当暗。一旦开门亮窗,其心则亮。若复闭门闭窗,其眼纵不见亮,其心还能再暗吗?昧于一心三藏之理,则暗;明于一心三藏之义,则亮。以明破暗,此即菩提不退转也!
2、气球有升扬之功,人心有变化之力。豆球之小,不带鸡蛋之大。房球之大,轻举鸡蛋之小。
鸡蛋者,业障定数也。球者,心力变数也,昧于一心三藏之理,则小;明于一心三藏之义,则大。以大带小,此即带业往生也。
3、如人溺水,岂能睁眼。睁眼见水,还有险吗?纵然衣湿,还有险吗?溺水闭目,迷也。睁眼出水,悟也。衣湿,习气也。睁眼先出轮回,除习进至圆满。此即见水离水,知妄离妄,离妄即真也!
4、衣冠孰游?脱后方泳!敢问此泳,成于何时?闻法于先,比量功德先成。往生于后,现量功德现前。敢问汝佛,成于何时?
印广胆小,幸知佛圣金口,不敢不告行人。若有所讹,恭请诸山长老、大德高僧不悋指教!亦愿天下同修、志士仁人共同探讨!印广诚愿,应约前往或恭迎光临!
印广门清答“诽谤”问 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五
弟子问:师父,最近突然有五六个僧人同时进群,诽谤、谩骂师父。他们是有备而来,怎么办?
答:一、你应好自忏悔!
1、善知识教化众生,可示善相,也可示现恶相!
2、菩萨下位不知上位,凡夫自位不知他位。
3、不是诸佛菩萨,若非慈悲救度,谁来骂我训你?譬如自家父母,谁去理会他家儿女。
4、法华行人受持一心三藏,一切众生无非当人当下!纵讲第二义谛,也是宿世父母,历劫尊长!
5、不以牛羊眼看人,下劣心论事!什么“有备而来”?他们是乘愿而来!又岂可用“诽谤、谩骂”这样字眼形容善知识教诲!
6、公开在群里忏悔!
二、拜他们为师。
1、善知识好遇不好求。
2、僧人乃人天师表,理当尊敬!
三、印广门清重申:
1、凡遇善知识批评印广及其所讲之法,我弟子及信众皆当代师顶礼三拜!感恩教诲!
2、代师恭请,光临我门,指导帮助!
3、气氛允许,应当跪请教诲,以利长进。
4、印广门徒对外沟通,只可引经据典,不可引用印广讲记。防止断章取义,加深误解
印广门清答“诸法戏论之粪”问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六
或问:印广法师,您怎能将佛法说成是牛屎狗粪?
答:一、我有天大的胆,敢将佛法说成是牛屎狗粪?那是佛说!佛令一切行人都要受持、弘扬《法华经》和《楞严经》,以激将法作如此说法。作为传法之人,传到此处,我没法绕过,也不应该绕过,也不敢绕过。
二、《法华经》第四品,目犍连等大弟子在听闻《法华经》后,感慨万分:“世尊,我等以三苦故,于生死中,受诸热恼,迷惑无知,乐著小法。今日,世尊令我等思惟,蠲除诸法戏论之粪……”。此段经文已一目了然,将“今日”以前“小法”,说为“诸法戏论之粪”。
再问:有的讲经法师说,“戏论之粪”是指外道邪法。
答:一、《法华经》第四品记叙,长者(喻佛)因穷子(喻权乘菩萨)心劣:“自知豪贵,为子所难”(喻权乘菩萨,不敢受持《法华经》)。派人“诱引其子,而设方便……除粪”(粪喻权法、方便佛法)。
二、《法华经》第四品“雇汝除粪......舍我他行,经五十岁……自见子来,已二十年。……于二十年中,常令除粪……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,.....”
1、“五十岁”喻弟子们未遇佛前,种种外道修行。
“五”喻执着五蕴(色受想行识)色身是我。“十”喻经纬交织法界万法。一横喻横观当下,天地三界,无边无际。一竖喻纵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之世无穷无尽。盘根错节、宛转流变为森罗万象。横竖交叉于一点喻十方三世天地万法皆活在当下这一念。皆由当下这一念而变现。故知每法、每人、每事、每时、每分、每秒、每点、每念、每蕴皆平等具足十法界无量功德。只可惜当人不知故为“蕴”!虽“蕴”而不缺不失故为“五十”!是为“五十岁”。
2、“二十年”喻弟子见佛以后,于“初善”、“中善”之时,不敢信受法华正法。佛先以小乘“初善”(小乘声闻与中乘缘觉合称小乘)和不了义大乘“中善”(亦说为权教大乘,含藏、通、别三乘)引导。
此二亦具十法界无量功德,解释同上。“初善”、“中善”之行人虽有所知而不圆。虽有善行而不果。故喻修持小法、权法为除粪。
3、《法华经》第四品接着作开示“今我所有,一切财物,皆是子有”。喻佛临终前八年,即“后善”(说为圆教一乘)之修行。严令弟子回小向大,受持法华,承担如来家业(于除粪后继承祖业)!
佛宣此旨后,弟子们方才恍然大悟“……闻父此言,皆大欢喜……”,“今日,世尊令我等思惟,蠲除诸法戏论之粪”原来是这个意思!过去我等“乐于小法……以为大得,于此大乘,无有志求。……今我等方知……佛说声闻,当得作佛,无上宝聚,不求自得”(见《法华经》第四品)。否则,“非佛弟子”(见《法华经》第二品)。“能于来世,读持此经。是真佛子,住淳善地。佛灭度后,能解其义,是诸天人,世间之眼”(见《法华经》第十一品)
此几段经文可以互相圆融,佐证粪说。从以上经文看,“除粪之说”是在弟子皈佛之后!而与其在遇佛之前所修之外道邪法,应该是没有任何关联的。
三、《法华经》第二品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……唯此一事实,余二则非真”。“非真”即妄,佐证粪说。
四、《楞严经》第四卷“虽复忆持十方如来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”。“戏论”即儿戏,佐证粪说。
五、《楞严经》第六卷,文殊将势至念佛、弥勒唯识、持地苦行、波离持戒、虚空藏禅宗等二十四圣所代表的无量法门统统否定:“云何获圆通”。亦是佐证粪说。
六、丁福保著《佛学大辞典》中“十种邪”其中第八种是“善根邪”,第十种是“菩提邪”。此二为佛门内部方便法,指不究竟之义。亦可佐证粪说。
七、中国全能大儒、三不朽圣人王阳明之所以否定佛教,将之说为自私、无益于国家民族。正是否定三藏十二部经中的方便法。而其心学精华“万物一体”、“致良知”、“四句教”、“知行合一”,正与法华、楞严一心三藏相通、相合。亦可佐证粪说。
八、有些法师或许出于对经文的误解,或许出于对佛的恭敬心,或许出于对因果的恐惧心,硬是将“戏论之粪”强说为外道法。这是可以理解的!但法义辩证,事关国家、民族大事,决定如来家业和众生命运。印广不敢含糊。希望诸位同修,耐下心来,共同探讨。其实,这段经文通俗易懂,调整一下心态,一读就懂。而明理之人更是刻骨铭心,感慨万分!
九、需要点拨的是,果真懂得信得诸法戏论之粪,则“诸粪”当下即是妙法莲华!即是诸佛如来!到这时还真是万法平等!讲平等也是方便说。天地万法无非一人一念变现而已!谁跟谁平等?谁跟谁又不平啊!既曰变,则森罗万象,哪有平等可言?讲平等岂不成了错话!既曰现,则万法即是一人,则谁又不是谁呀?讲平等岂不成了废话!
世出世间法,根本没法用世间法、或出世间法、或世间法和合出世间法表达。所以叫不思议法。可佛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讲了许多“不可思议”的话。“好玩”的是,众生听了这些“不可思议”的法,都能悟能证。虽能悟能证,却也不能讲出来。虽讲不出来,他悟了,证了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本来就是“那个东西”。悟去……
印广门清答“比佛”问 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八
一问:印广法师,您说过,今人讲经应该比佛还要好?是吗?
答:是的,讲过类似的话。不过,这也是在回答佛友问难时说过。一般情况下不宜这样讲,容易让人反感。也有轻佛之嫌。其实呢,真正来讲,这样说并没有错。
问:那怎么可能哪?
答:为什么不可能?
问:佛是真理的化身,谁能跟佛比啊!
答:一、真理是客观存在的。佛发现了真理,所以,他是真理的化身,他是佛。佛将真理开示大众,谁听懂真理,谁就是真理的化身,谁就是佛。谁只懂得贪、嗔、痴,谁就是贪、嗔、痴的化身,谁就是凡夫。正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所讲:“青色青光,黄色黄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”。你懂佛就是佛光,懂天就是天光,懂人就是人光,懂什么就是什么光……因缘果报,真实不虚啊!
二、佛是觉悟之义。觉悟了的人就是佛。从初住位到等觉位,一般说为四十一位分真即佛(十住、十行、十向、十地、等觉)。也有将从初信位至等觉位,说为五十五位(四十一位加十信位,再加四加行位)分真即佛。也有说为六十圣位佛(五十五位加三渐次、前干慧、后干慧)。到妙觉菩萨位才是究竟即佛、大圆满佛。佛说,人人皆可成佛。而且无修无证,一念信解一句《法华经》,生一念欢喜心,即蒙佛授记(见《法华经》第十品)。亦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所讲“即以食时,还到本国”成佛如此简单,就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佛。一念迷,转佛为凡;一念悟,转凡为圣。一切本来具足,只在当人当下一念转变。因为成佛太容易,所以人们不敢相信,所以佛才感叹“众生可怜”!
二问:可是,佛是无所不知啊,谁能超过佛啊?
答:事情不能一概而论,又不能不一概论。
一、佛讲第一义谛、一心三藏,基本原则,彻法源底、炉火纯青,真性“随缘不变”。谁也不能增减一字!谁也无权修改半句!这个,必须一概而论,绝无例外!否则,则为大逆不道!否则,佛法只成“随缘”、“无常”。“戏论因缘”(《楞严经》卷三:“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及自然性,皆是识心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” 卷四:“若悟本头,识知狂走,因缘、自然,俱为戏论。”)成其伴侣。
二、佛讲第二义谛、方式方法,灵活多变,纵贯三世,横周沙界,其相“不变随缘”。谁也不能把话说绝!谁也无力把理说尽!这个,不能一概而论,可当别论。否则,则为我执法执!否则,佛法只成“不变”、“断常”。“戏论自然”(《楞严经》卷四:“因缘自然俱为戏论”)成其伴侣。
三、佛可以无所不知,但是,由于时间、空间的限制,佛不能于其所现一期之生命,讲尽其无量期生命的无所不知。
这个任务,就历史地落实到后人肩上。
四、毛主席也说“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,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,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”。修行人固不可心浮气躁,未证谓证而上辜佛望;又岂必高推圣境,自甘凡愚而下负己德!菩萨行道,当仁不让。直心是道场,论心不论事。所谓有道无道,自己知道。切勿牛羊眼看人,亦勿下劣心忖己!
五、历史的车轮是向前的。若言今不如昔,一代不如一代,佛法岂不走向灭亡?诸佛菩萨不认此理!圣贤伟人不认此理!佛法、世间法都不是这个理呀。
六、佛法与世间法都是与时并进,后后胜前前。是故,祖师应该比佛讲得好!后祖师应该比前祖师讲得好!今人应该比古人讲得好!后人应该比今人讲得好!事实上也是如此,必定如此。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。否则,你只管去食古,还要老师干什么?否则,佛法怎会流传到今天?否则,当今世界又怎会如此文明、兴盛?不过,值得一提的,不乏浮躁学人,有个一知半解,就自命不凡。如《楞严经》五十种阴魔境界所描画“其心猛利,志齐诸佛……心中尚轻十方如来,何况下位声闻缘觉……众生顽迷,不自忖量,逢此因缘,迷不自识,谓言登圣。大妄语成,堕无间狱”。
三问:那,我们总不能去跟佛比呀!
答:一、还是先看佛说。
1、《法华经》第十品:“若于一劫中,常怀不善心。作色而骂佛,获无量重罪。其有读诵持,是法华经者。须臾加恶言,其罪复过彼。有人求佛道,而于一劫中。合掌在我前,以无数偈赞。由是赞佛故,得无量功德。叹美持经者,其福复过彼”。
2、此品又说:对如理如法受持、弘扬《法华经》之人“一切世间所应瞻奉,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。当知此人是大菩萨,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哀愍众生,愿生此间……”
3、此品又说:“药王,其有读诵法华经者,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,则为如来肩所荷担,其所至方,应随向礼……”
4、此品又说:“药王当知,如来灭后,其能书持、读诵、供养、为他人说者,如来则为以衣覆之,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……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。”又说:“若是善男子善女人,我灭度后,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,乃至一句。当知是人则如来使,如来所遣,行如来事,何况于大众中,广为人说?”
5、《法华经》第十七品:“阿逸多,是善男子善女人,若坐若立若行处……一切天人皆应供养,如佛之塔”。
二、以上经文,一目了然。世人迷惑,妄自菲薄。佛之用心,与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相通,破除迷信,解放思想,才能有所作为。
三、凡事,论心不论事,就看当人用心不同。若为激励来者,勇敢担当如来家业,为什么不能比?佛就是你!天人鬼畜,谁不是你?你跟谁比?明理人,连生死都置之度外,视泥巴瓦块都是自己,他要比啥呀!
四、若为狂妄说法、滥膺虚荣、受收供养,必受苦报。还是那句老话:有道无道,自己知道!行人但看自心,莫参他人长短。
总述:今人之所以比佛、比祖师讲得好,并不只是因为今人比较古人聪明,而是形势所然!
1、没有佛祖、古人作基,今人何能开得口来、讲得一字半句?是故当知,不可厚今薄古!不可在古人头上做人、乃至过河拆桥!
2、随着现代精神文明、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,一切传统的理念,都在接受检验,并随缘更新、变化、发展、提升。是故当知,不可厚古薄今。不可呆在故纸堆里、还要装模作样!
3、还当知晓,今人之所以在某个方面能比古人有所提升,是因于佛言祖语而作立足之基,并借助现代文明而为因缘之助,且因民族习俗不同,语言文字各异,加之代代流传有讹,难免文不及义,此唯明理之人方能融通。
4、就佛法而言,今人是谁啊?古人是谁啊?谁又不是谁呀?用心法义辩证者为是,涉嫌人我是非者为戒!持门户之见者,恳请谛思真实!
印广门清答“吃什么度什么”问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九
问:印广法师,我听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,而且说是您讲的。我不敢相信。
答:不敢相信没关系,敢讲吗?
问:您说明心见性之人,吃什么度什么,是吗?
答:是的。明心见性的人,看到谁就度化谁,走到哪里度到哪里。
问:这是什么道理呢?
答:一、先查佛教经典。
1、佛在《楞严经》卷二、卷三,先后将五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七大会归藏性。也就是说有情与无情等天地万法皆如来藏妙真如性,平等具足如来智慧。
2、《楞严经》卷七开示,一方面有情化无情:“如是故有无想羯南,流转国土,精神化为土木金石,其类充塞”;一方面无情化有情:“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,流转国土。如土枭等附块为儿,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……其类充塞”。也就是说,无情并非凡夫理解上的无情。
(1)有情众生在精神彻底崩溃时当化为土木金石;
(2)真心中的坚固妄想当下结成国土世界;
(3)有情众生修习外道邪定也能成为地水火风之类。
又就是说,有情并非凡夫理解上的有情。
(1)有情众生可以生育有情众生。
(2)真心中的见、相二分可以“想相为身”,可以“色心连持为体”而成有情众生。
(3)无情众生因缘际会,也可以化为有情众生。如遇日、月薄蚀,无情众生,得日、月精华而当下化成天、仙、鬼、怪等有情众生(《楞严经》卷九: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,金玉芝草……出生国土,年老成魔”)。再如以上“土枭”、“镜兽鸟”类,若遇特种因缘亦能“附块为儿”、“抱果为子”。
二、实查现代科学研究、科技成果。
1、动物克隆技术已将无情的猴血克隆为猴,羊血克隆为羊。
2、量子力学的研究已步入波粒二象性阶段。无情的粒子可以感应、揣摩人的心态,忽而隐粒现波,忽而隐波现粒。更微妙的是量子纠缠现象,两个微观粒子,不管它们相距多远,只要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,另一个粒子状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。中国已经成功运用量子纠缠现象,进行了多次量子通信实验,发射了“墨子号”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。
3、全息理论中,文件或画面在粉碎或烧毁后,从任何一个碎片或灰屑,可以复制再现其全貌
4、万有引力公式: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。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。物体的质量越大,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;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,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。
三、日常生活探秘。
1、我们可以亲自做实验:两组鲜花、或饭、或粥、或馒头之类……分置两房。每天三至五次(越多好),每次30分钟(越长越好),对甲组赞叹歌颂,心态要真诚,并二十四小时内配以美妙歌乐。对乙组恶毒咒骂,气氛要逼真,并二十四小时配以恐怖声、工地或市场噪音。一礼拜后,甲组鲜亮,乙组萎靡乃至臭烂。
2、我们可以亲自体验:探亲访友,遇有病患之家,一定阴寒飕飕,盖其天花地板、锅碗瓢盆无不唉声叹气;遇有康乐之舍,一定温暖融融,盖其天花地板、锅碗瓢盆无不喜气洋洋。
四、综上所述,不难推断:有情与无情之间,必然存在信息渗透。
据此推断:明理人与所吃之物,其真善美之信息必然与所吃之物渗透。不但如此,明理之人走到哪里,度到哪里。上至蓝天白云,下及山河大地,对面风,后头雨,左旁树木,右侧花草……凡所遇者、见者、听者……无所不度!这就是自性度人,不度而度,度而不度,如幻三摩提也!这才是佛光普照,气质流彩,妙心溢芳,何藉铸绘画像啊!正所谓:一人果真发真心,十方何处不加持!难怪《法华经》第十七品,佛说一念信解《法华经》的功德无有限量: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,行五波罗蜜……以是功德比前功德,百分、千分、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,乃至筭数譬喻所不能知”。
最后,有一点要特别提醒,我讲明心见性的人“吃什么、度什么”,绝不是要你去破戒犯戒!有道无道自己知道,你要知道自己的境界。如果为了众生,不得已你可以开戒;如果为了自己的贪欲,你要考虑能否承受因果。不要用错了心!
印广门清答“剃度”问 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十
一问: 印广法师,有人说您剃度僧众太多太乱。想请您有所解释。好吗?
答:不好意思了。我倒是想,先请问您:
一、您所谓乱,所谓多,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?也就说,是等同的,还是不同的?(也就是说,多等同于乱吗?)
二、若是等同,我无语。
三、若是不同,则要分清:
1、若说太多,那又以何为标准?有没有一个法律法规或通知、文件之类,明确规定,一个比丘在一生中只准或必须剃度多少僧人,其上限是多少,其下限是多少?
否则,您让我何言以对?一人难称百人心。您说太多,有人还说太少。您让我听谁?
2、若说太乱,那又以何为据?谁该剃度反而没剃;谁不该剃反被剃度? 请讲明白具体一些,也让我们有个反思的余地、整改到实处。先致谢意!
二问:我本意是,那些老弱病残、乳婴幼童怎么剃度?特别是学龄儿童,正当妙龄,怎可荒废?
答:一、先说老弱病残。
1、众所周知,古今周知:“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”。既如此说,何有老弱病残之分?
2、国家法规:“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”。
此处“公民”,可有老弱病残之分?
3、我们不仅剃度了一些老弱病残出家,同时还收养了一些在家老弱病残。
对一切来者,并不因为他们愿意剃度与否而有所不同对待。遗憾的是,我们做得还是远远不够!由于我们人、财、物十分缺乏,对于一些特殊病残,若无专人陪侍,我们还无力接纳。
二、再说乳婴幼童。
1、童贞入道,自古常规。当今世界,少林寺、大相国寺对小和尚培训,中外闻名。值得我们学习。
2、当今社会,夫妻离异造成许多单亲家庭。您不觉得那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,与常人有不同之处吗?这些孤儿寡母寡父投奔佛门,我们怎么忍心拒绝?我们又凭什么理由拒绝?
3、至于荒废学业之说。 您先研究一下我们教学大纲,好吗?
4、小和尚学校教学大纲。
(一)总纲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指导,从哲学、科学的角度,圆融、圆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,摸索出一条爱国、爱民、爱和平、知恩报恩、懂因果报应的教学途经,培养德、智、体、能全面发展的中华人,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,为共享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魂聚气。
(二)标准
1、保证达到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。力争本科。
2、涉及儒、释、道一些基本常识。重点为传统文化。
3、智力开发。参考冯徳全教授早教方案。
4、每人必修一项到几项业余爱好(琴、棋、书、画,乃至气功、武打等。)
(三)入学年龄及条件
1、娘胎即可试行胎教。
2、六岁前婴幼儿,一般应由生养人或监护人陪住。
3、凭户籍证明(或身份证)与健康证入住。
(四)成人后去向
1、年满十八岁,由其本人自主。
2、留寺者,须受三坛大戒。
3、入俗者,寺庙帮助介绍就业。
三、若有关慈善单位,能以更好的条件和方式接纳、成就这些弱势群体,请依法办理交接手续。我们感恩!总之,尽力扶助弱势群体,替国家分担一些忧愁,为社会增加一分安定,这是每个公民或社会团体、宗教团体应尽的责任。
三问:我是说,这些老弱病残走路都走不动,影响寺庙形象。
答:您说得对。问题是放到哪里才不影响形象呢?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这些弱势群体,放到哪是才不影响神圣国土的庄严呢?是大街上乞讨?深山老林躲藏?还是养老院安住?(养老院可是要钱的,他们没钱哪。)其实,就寺庙而言,最适合!正展现寺庙在慈悲化育的美好形象。寺庙嘛,大可不必像军营那样雄壮,也不用个个像模特儿那样潇洒。请您再想想,我们能统一认识吗?
印广门清回答“是一非余”问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十一
问:印广法师,有一位净土宗大师,在大会上批评您是“荒唐”“太胆大”“太危险”。
答:大师批评,是我的福报!求之不得啊!感恩不已啊!不过,请您讲明白点,怎么个“荒唐”而且还“太危险”?也好让我改正,以免贻误众生。
问:那位大师说:您讲《法华经》是真经,其它经都是方便法,是戏论法。难道《无量寿经》和《华严经》就不是真经了?他还说《法华经》是大乘的一部重要经典。但其它经典,你不能去否定,不能“是一非余”。
答:大师其心慈悲,毋庸置疑。大师之说欠妥,不敢苟同。
一、“真经”之说,是佛说。不是天说,不是人说,亦非印广说。
1、《法华经》第二十一品“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,受持、读诵、解说、书写而供养之”。“真净大法”非“真经”而何?
2、《法华经》第二品“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……唯此(特指《法华经》)一事实,余二则非真”。“非真”即妄,说为“方便”是普劝,说为“戏论”是棒喝。
3、《法华经》第二十三品,佛陀尤以十喻(大海对诸水、须弥对诸山、月亮对众星、太阳对诸暗、轮王对诸王、帝释对诸天、大梵对众生、辟支对罗汉、菩萨对诸贤、佛陀对诸法),褒《法华经》为大海、须弥、月亮……;贬诸余经典为诸水、诸山、众星……。首肯、独肯、唯肯《法华经》“第一”、“最上”、“最明”、“最亮”、“最尊”、“经王”……佐证“真经”之说。
4、《楞严经》第四卷“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”,复于第六卷“顶礼如来藏,无漏不思议”。旗帜鲜明佐证“真经”之说。
5、《楞严经》第六卷,文殊将势至念佛、弥勒唯识等二十四圣所代表的无量法门统统否定:“云何获圆通”。亦是佐证“真经”之说。
6、丁福保著《佛学大辞典》中“十种邪”其中第八种是“善根邪”,第十种是“菩提邪”。此二皆为佛门内部方便之法。亦可佐证“真经”说。
7、中国全能大儒、三不朽圣人王阳明否定佛教,说为自私、无益于国家民族,正是否定三藏十二部经中的方便之法。而其心学精华“万物一体”、“致良知”、“四句教”、“知行合一”,正与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一心三藏,相通、相合。亦可佐证“真经”之说。
二、以上诸段经文,一目了然,毋须争辩!
凭心而论,三藏十二部经皆佛金口说出!谁忍心去说个三长两短啊!谁又胆敢去说个是非彼此啊!何况全盘否定!何况泼口恶骂!可是此骂此泼皆佛金口玉言!佛不说,你给我一万个胆我也不敢说!佛叫说,你给我一万个胆,我也不敢不说!
二问:那又如何圆解万法平等?
答:一、“真经”之说,本是权巧;“平等”之论,亦是逗机。
《法华经》第二品“世尊,何因何缘,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,甚深微妙难解之法?”据此当知,是佛将余经说为方便,而将《法华经》说为“第一方便”。既为第一、二、三……之理,岂有“是一非余”之事?否则,第一毕竟无流之源,二三倒成无源之流。理事相乖,还说个甚?
二、若按哲学命题,正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相应。
法华妙义,先非后是,即非即是。果真读懂法华是王,切实体悟万法皆非,当下万法即王!三藏十二部经、凡外诸说乃至有情、无情天地万法无非妙莲华!无非首楞严!无非释迦、弥陀、观音、地藏。无非当人当下一念随缘变现而已啊。如梦中之人,梦中之事,梦境万千,实为梦人自变自现!还谈什么真假、第一、平等!谁跟谁平等?又谁比谁第一啊!正由否定之否定而圆悟全体、圆通全体、圆证全体。
三、其实,真正“是一非余”的,恰恰是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、《心经》等圆教之外的无量经典与法门。如净土的一句佛号,禅宗的破一切相见性等等……无非一门深入,不能统观全局,彻照源底,才被《法华经》与《楞严经》“非余”。
三问:那么,《华严经》统摄无量法门,怎么也被否定呢?
答:您太聪明,思惟殊胜,逻辑严谨!可谓无漏之问。
问:谢谢鼓励!还是请您解释。
答:“是一非余”固是妄,“是余非一”亦非真。
一、《华严经》说了无量法门,却不正说、明说、细说一心三藏。或者说是口头禅式地模糊带过,让人难以看懂。
1、我们把它方便说为“是余非一”。
2、亦有将其说为皇帝(喻《华严经》嫁公主(喻一心三藏),陪嫁的宫女太多太美太逗(喻无量法门),驸马爷看花了眼(喻杂修),反而冷落了公主(喻不能明心见性)。
3、无量法门“是一非余”,“是一”成了“执一”,“非余”,成了排斥一切余 77 41594 77 32176 0 0 6116 0 0:00:06 0:00:05 0:00:01 6117不仅昧性,而且昧相。若论禅宗,“执一”则成了执性昧相、所执之性亦非“真真如性”(见《楞严经》卷七“将欲复真,欲真己非真真如性”)。“真真如”可不同于“真如”、“真性”、“自性”、“真相”……啊!
4、《华严经》“是余非一”,“是余”成了统摄一切余,“非一”,成了忽略一、模糊一、似是而非一乃至不见一。虽有全相,却难见一,终至执相昧性,亦昧于相。
5、《法华经》先是后非,先非后是,即非即是,即是即非。如《楞严经》卷四说为“离即离非,是即非即”。
二、是故当知:如来正法,不是“是一非余”,也不是“是余非一”,也不是“非一非余”,也不是“是一是余”。而是“非一非不一、非余非不余、此余非彼余非不彼余。总讲“非一非余,即一即余。非此非彼,即此即彼”。此即如来命脉“不二法门”。若言是一,森罗万象,宛然现前;若言是二,无非一念。若言此即是彼,彼此异相重重;若言此不是彼,无非一念变现。复喻于梦,若言是一,梦境万千;若言非一,唯一梦人。若言彼此是同,万象纷然不可开交;若言彼此是异,唯一梦人所变所现。行人于此,当细体味!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j0154c1ov6r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需要电子版文件下载请联系
邮箱:38287479@qq.com
转发功德无量,阿弥陀佛!
长按二维码,点“识别图中二维码”,即可关注平台。